PP电子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卫生健康人才的重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助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持相关政策制定以及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我们编辑发布《医学教育动态》。
本动态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编制,秉持“国际视野、前沿追踪、创新探索、宏微相济”原则,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积累与优势,结合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聚焦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学院校等公开发布的最新政策、重要活动、改革实践、国际经验等内容进行汇编,汇聚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以供参考。
8月12日,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在香港举行,主题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使命与协同创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主旨演讲,强育是强国富民的核心力量,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坐标中把握教育方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多学科交叉机遇,推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他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教、金融和国际合作叠加优势,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支持内地与港澳高校共建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创办世界一流期刊、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并鼓励港澳高校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变革。他呼吁三地高校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同频共振,携手把香港打造为国际教育、创新和人才中心,持续举办“世界顶尖大学校长论坛”。
圆桌会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1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发布《生命科学的全球开放与合作倡议》PP电子,启动高水平科技期刊“Vita”系列,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携手推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8月14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本年度专业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按照通知要求,现对相关材料予以公示,公示期为8月14日-9月13日。
经统计,本次申报专业拟新增863个。从申报的专业类型来看,2025年度共申报239种专业。其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拟新增数量最多,为120个;网络空间安全次之,拟新增数量为55个。
其中医药相关专业,健康与医疗保障拟新增专业数量为20个,口腔医学和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拟新增专业均为19个、老年医学与健康拟新增专业17个、临床医学和药物经济与管理拟新增专业各12个,中医学拟新增专业11个。
近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
一方面,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5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加快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筑牢基层服务网底。
另一方面,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累计服务基层患者400多万人次;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8月19日,中国医师协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中国医师节大会。今年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燕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竞进同志受马晓伟会长委托代为宣读书面讲话。他号召广大医师要心怀大爱、廉洁自律、终身学习、勇于担当,以精进不辍的态度夯实专业能力,胸怀大局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实践。
郭燕红副主任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全国广大医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她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一是以思想建设为引领,坚守护佑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二是以高尚医德为准则,厚植敬佑生命的医者情怀;三是以提升技术为动力,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四是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风清气正的医师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地方医师协会负责同志,有关学会、协会负责同志,中国医师协会及分支机构负责同志,全国各地专家和医师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南春梅主持。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PP电子。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意见》要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要强化示范引领,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文章,指出在标准医学多选题测试(MedQA)中将正确答案替换为“以上都不是”(NOTA)后,多种领先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表现均出现显著下滑。该研究旨在探究模型是依赖真实医学推理还是训练数据中的模式匹配。在临床医生验证过的68道NOTA修改题上,所有测试模型(包括DeepSeek-R1、Claude-3.5 Sonnet、GPT-4o等)的准确率相比原始题目均大幅下降,跌幅从8.82%到38.24%不等。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模型在原始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当面对不熟悉的答案模式(如NOTA选项)时,其性能可能变得脆弱。这提示仅依赖标准医学基准测试(如MedQA)的准确性可能不足以评估模型处理真实临床中新颖情况的能力。研究人员建议开发更能区分推理与模式匹配的新评估方法。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综述,探讨人工智能(AI)在医学教育中带来的双重影响。
文章指出,AI虽提升医疗效率,但也可能引发技能退化、缺失和错误等风险。为此,研究者提出DEFT-AI框架(诊断、证据、反馈、教学与建议),旨在通过结构化教育策略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自适应实践(adaptive practice)能力。
该框架强育者需引导学习者在与AI交互中保持质疑和验证,避免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专家呼吁,医学教育需尽快纳入AI素养培养,以确保技术应用真正助力专业成长而非削弱临床能力。
7月30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在官网公布《动态HHS开放数据计划》(Living HHS Open Data Plan),同步升级政府数据平台HealthData.gov。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副部长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称,该平台数据集已从2025年1月的约3,000项增至当前超10,000项。新计划遵循《开放政府数据法》(OPEN Government Data Act)及《循证决策法案》(Evidence Act),由HHS首席数据官克里斯汀·霍尼博士(Dr. Kristen Honey)主导实施。
升级后的平台新增三大资源:即HHS开放数据计划1.0版、元数据标准1.0版及数据清单1.0版,旨在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提供机器可读数据集。
HHS强调将在保障患者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共享,公众可通过GitHub仓库提交改进建议。
近期,美国白宫和国会计划推行的预算削减政策,正对学术健康系统(Academic Health Systems, AHSs)造成显著冲击。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VUMC)、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中心、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健康中心等机构已陆续实施裁员或暂停招聘。
该预算案将终止1100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医院和医学院的资助,以及根据最近签署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的预算法,预计将削减约1万亿美元的医疗补助等支出。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析,到2034年,该法案将导致无保险人数增加约1000万,其中大多数人原本可以享受医疗补助(Medicaid)和平价医疗法案 (Affordable Care Act, ACA) 的保障。
AHSs管理人员预计,数百万患者将从医疗补助转为在其医疗机构接受无偿护理,其中大部分将由AHSs负责:根据2024年AAMC分析,AHSs占全美医疗补助住院天数的29%,无偿护理成本的33%。
面对联邦拨款缩减与患者需求增加的双重压力,多家机构正推进结构性调整,包括优化运营效率、拓展营利性服务、与州政府协作拓宽资金渠道,并协助患者满足更严格的补助资格要求PP电子。
8月7日,在杜克大学医学院举行的第56届学生研究年会上,该校三年级医学生们展示了涵盖孕产妇健康、肺移植、烟草使用到人工智能预测早产等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此次年会共展出100余份研究海报,是杜克大学培养未来医师科学家的重要环节。
在为期一年的第三学年科研学习中,学生们深入基础科学、临床医学、人口健康、人文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领域的探索。年会上,两名学生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饮用水中多氟和全氟物质(PFAS)对孕产妇心脏代谢影响研究、剖宫产史患者宫颈长度与早产风险预测关系研究,获得科研卓越奖;此外PP电子,三名学生获颁“Palmer/GSK呼吸研究卓越奖”,他们的研究分别涉及肺移植模型中的基因表达差异、高原妊娠对胎盘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慢性疼痛成人群体的烟草使用情况PP电子。
年会特邀讲者、杜克大学眼科学教授及前教育副院长爱德华·巴克利(Edward Buckley)发表主题演讲《颠覆性创新:预测医学的未来》,强调学生主导的研究对临床医疗转型的重要性。杜克大学神经病学教授、学术事务副主席丹尼尔·拉斯科维茨(Daniel Laskowitz)在开幕致辞中也高度评价了杜克科研导向课程对医疗服务的推动作用,并赞扬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与贡献。
2025年8月7日,英国医学总会(GMC)发布了《2025年英国医学教育与执业状况:职场体验》报告。该报告基于 2024年“晴雨表”调查(Barometer Survey 2024)、相关访谈以及对医生离开英国执业意向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对医生职场体验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为该报告开展的一手研究以及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更广泛背景,讨论由此得出的观点与结论;第二部分主要依据2024年“晴雨表”调查,呈现一手研究的主要发现。
报告整体揭示了医生职场体验的逐步改善,但整体满意度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尤其在全科医生(GP)群体中,工作负担重、职业满意度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医生职场体验连续多年下滑之后,2024 年“晴雨表”调查的数据显示,改善趋势已连续第二年出现,但挑战依然严峻。三分之一的医生表示,他们无法按自己的期望推进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全科医生承受着尤为沉重的压力。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受训医生的经历,则勾勒出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预示着未来医疗人力供应面临风险。残障医生及少数族裔医生等特定群体报告了更差的体验。
报告认为,当务之急是推进可持续性的改善,以实现更优质的病患照护,应采取的三大关键举措分别为:一是必须采取具体措施,使全科医疗在所有地区都成为更具吸引力、更受支持的职业选择;二是必须改革培训体系,使其真正契合需求,以确保医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稳定供给,培训者、教育工作者及受训医生都需要更多支持,以保障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用于督导、学习与发展;三是必须正视并解决不同医生群体之间体验差异的问题。
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报道,从2026年8月学年起,该校李光前医学院(LKCMedicine)将在升级课程中加入人体解剖实操要求,所有三、四年级医学生都必须完成尸体解剖训练。
在临床轮转进入特定专科(如妇产科)之前,医学生将针对即将接触的解剖区域,进行目标明确的外科解剖操作,从而把所学知识与真实临床情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引入尸体解剖环节,是在李光前医学院前两年(临床前阶段)“科技强化解剖课程”基础上的延伸。该阶段已整合了塑化人体标本(来自遗体捐献者)、3D虚拟解剖、VR工具及医学影像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学习体验。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示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拟入围名单的通知,共遴选200个团队,其中医药类相关专业团队21个。
8月19日,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医生”,王玉凤等10名同志入选,号召全国医务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守护人民健康。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通报“肖某董某莹事件”查处结果:查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存在伪造成绩单、论文抄袭、不当署名、管理失职等问题,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并全面整改“4+4”试点班制度。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