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9日电(许婧)近日,由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2025中德医学暑期学校暨中德医学生学术交流周”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科隆大学、马尔堡大学、图宾根大学、海德堡大学等校的28名学生与15位教授,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德语系、建筑与城规学院的教授们以及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深度学术研讨、临床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
本次中德医学暑期学校作为第二届活动, 在去年首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PP电子,不仅扩展至更多德国合作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实现了多维升级。以“医学创新与跨文化合作”为核心PP电子,聚焦肿瘤PP电子、心脏、神经、精神、康复等前沿医学领域,通过专题讲座、医院参访、企业交流、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德双方在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实践方面的深度融合。未来,同济大学医学院将继续邀请更多德国和欧洲伙伴加入,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德/中欧医学交流品牌项目。
自8月25日开幕以来,中德师生共同参与了多场高水平学术活动。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图宾根大学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系Prof. Andreas Heinz,德国国家癌症中心临床协作中心、海德堡大学医学中心教授Prof. Peter Huber, 波恩大学医学院院长Prof. Bernd Weber,马尔堡大学医学院副院长Prof. Thomas Worzfeld,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隆大学医学院Prof. Marc Tittgemeyer等知名专家分别带来主题报告,涵盖数字医疗、人工智能、医工交叉等热点主题。
学员们先后参访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养志康复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临床一线,观摩手术流程、参与病例讨论,并体验了本土研发的虚拟实践平台、VR辅助康复训练平台以及跨界艺术疗愈工作坊等。此外,项目还特别安排参访西门子医疗(上海)和太仓德国中心,了解德资企业在华发展现状与医疗技术本土化应用的创新实践。中德双方的教授们在深入交流中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为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德双导师培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暑期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PP电子,文化体验活动贯穿始终。文化体验活动贯穿始终。德国师生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馆与中德学部,深入了解同济自1907年“德文医学堂”以来与德国深厚的合作渊源。中国书画、八段锦、中医针灸推拿等传统文化体验,以及朱家角古镇的游览,让德方师生沉浸式感受江南水乡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参观,则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面貌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这次暑期学校让我真正走进中国的医学现场,体会到不同医疗保健系统的差异,感受到中西医结合的独特魅力,”来自汉诺威大学的学生STEINHARDTG Gregor表示,“尤其是在社区医院以及精神卫生中心的参访,让我看到中国基层医疗的系统性与人文关怀。未来,我希望有机会回到同济学习”
同济大学2021级中德实验班学生吴澄碧分享道:“与德国同学一起学习、讨论、甚至一起完成模拟诊疗任务,让我不仅提升了专业德语能力,更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协作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PP电子,同济大学自2021年起开设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2025年5月,首届中德实验班已圆满完成整班制赴德深度访学。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表示,暑期学校是中德医学教育合作的重要实践,不仅提升了两国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跨文化能力,也为未来双方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资交流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殷文表示:“同济大学自建校之初就与德国结下深厚渊源,百年来始终是中德人文与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我们将继续传承这一悠久传统,推动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落地,共同书写中德合作的新篇章。”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隆大学医院副院长Prof. Christine J. Bruns 表示:“非常高兴自疫情时期开始的线上论坛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中德师生相聚上海,分享在教学、在科研上的实践与想法,这种持续的交流正在打造中德医学教育合作的新传统。”
德国马尔堡大学检验医学与病理生化研究所所长Prof. Harald Renz表示:“同济大学提供了一个极其开放和专业的平台,让德国师生能深入了解中国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这种深度互动对推动全球医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同济大学医学院将继续拓展与德国高校的合作网络,推动中德医学教育走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与智慧支持。(完)
首届长三角智慧体育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合肥智慧体育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上海成功举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